张强医生集团:四年四次战略调整,从做加法到做减法
张强医生集团已剥离全部子医生集团,全力聚焦静脉曲张超微创诊疗。
在成立四年半的时候,中国第一家医生集团——张强医生集团刚刚经历了第四次战略方向上的重大调整。
2014年7月,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强宣布成立医生集团。成立之初,选择的是到其他医疗平台进行多点执业,并尝试多专科发展,引入疝外科等多个专科领域的医生。
2015年,张强医生集团一度融资5000万元,准备建中国第一家独立的日间手术中心。此后暂停,并退回融资。
2016年,第二次融资,计划孵化子医生集团,成为拥有30个专科的综合医生集团。
2017年,杭州思俊外科诊所对外亮相。但在张强看来,医生集团还是以医生团队为重心,诊所只是一个项目。而在子医生集团方面,孵化计划先是精简到9个,后来再减到4个。
△思俊外科诊所内 图片来源:张强医生集团
2018年下半年,创业4周年以后,张强下定决心把所有子医生集团剥离,全部精力聚焦到最具优势的静脉曲张超微创诊疗,也就是手术做完即走,不需要住院,也不需要留院观察。
2019年2月13日,张强在接受八点健闻采访时认为,现在处于状态最好的时候,而刚刚完成的重大调整,“4个子医生集团剥离,业务损失不小,但没有依依不舍,这个决断,还是有点企业家的样子了”。张强的目标是用3年时间在静脉病领域做到全球第一。
医生集团被视为攻打当前中国公立医疗体系的“野蛮人”之一。作为一个新业态,医生集团向何处去是一直倍受关注的未解之题。作为国内首家家医生集团的创始人,张强在离开体制之初,认为自己是在探索一条新路。2012年底,他写了一条微博:
“2013年,我将离开体制执业,为中国善良优秀的医生们寻找一条新路。离开体制,意味着放弃事业单位的编制,放弃约40万的合法年收入,离开已经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团队和同事,经受传统偏见带来的市场和行业挑战。但这一切都会值得,因为于国、于民、于医,都是一条必经之路。于我,则是重新探索自我之旅”。
“40万”和“年收入”之间,有一个定语“合法”。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,张强写道:
“这是一个怪现象,中国医生不能够靠自己的劳动技术来获取合法合理的回报。灰色收入似乎增加了部分高年资医生的收入,有些还非常可观。但是,伴随而来的是:医生始终在法律法规边缘走钢丝,头上始终悬着一把刀。每年都有医生因为回扣事件被判刑、自杀、被吊销执照的事件。灰色收入的另外受害者是患者。医生获取10元回扣的结果,是患者付出5倍的费用。比此更严重的是,患者遭受不必要用药的药物副作用。在经过长期扭曲的医疗环境熏陶下,部分医生丧失对事业最初的梦想,违背内心的呼唤。抱怨、压抑、焦虑、浮躁渐渐成为医疗行业的普遍心态”。
带着改变这种怪现象的冲动,张强之后有一波医生集团的爆发。据上海交大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研究所和《看医界》传媒发布的《中国医生集团发展报告》,截止2018年末,全国医生集团数量已逾1000家。
受惠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陆续发布的医改新政策,医生集团还将迎来新的增长。
医生集团的发展可以推动医疗体系向更优质化提升。张强的看法是:“医疗服务提供主要有三方:机构、医生、保险。中国是医生和保险都缺,机构不缺,所以医改很难盘活。医生集团可以带动医疗机构品质的上升,比如冬雷脑科,一定会比目前大多数医院要好;还有就是推动保险。让整个体系完善化,真正实现三足鼎立,世界上都是这样的”。
但医生集团不容易做,很多医生找张强咨询,他都会先泼一点冷水。他自己一度想孵化30个子医生集团,后来数量不断精简,最终暂停了孵化计划。张强认为:“由于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品牌影响力,部分医生集团将解散或者名存实亡”。
△ 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怎样才能做好?目前的头部医生集团如张强医生集团、冬雷脑科医生集团、博德嘉联医生集团等都进行了各自的探索。
实体化是当前医生集团发展的一大趋势,据《中国医生集团发展报告》,中国医生集团联盟(CMGA)2017年的一次内部成员调查数据显示,80%左右的医生集团联盟成员都希望创办下线实体医疗机构。报告中上海10家样本医生集团有50%已经或正在创办实体医疗机构;北京10家样本医生集团中有70%的医生集团已经或正在创办实体医疗机构。
其中的原因,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创始人宋冬雷在朋友圈这样说:“目前中国总体上缺乏医生集团可以顺畅执业的医疗平台,因此早期的医生集团不得不扛起建设适合自由执业医疗平台的重任。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,未来的医生集团可以轻资产运营!”
同样实体化,每家医生集团的做法又都不一样。
比如冬雷脑科医生集团,以梅奥诊所为目标,自建医院;博德嘉联选择的是既建设医院,又建设综合门诊部,还要建立自己的保险体系,对标美国的凯撒集团;张强医生集团则把重心放在医生团队,线下选择资产更轻的诊所,目前在4个城市建立诊所,并与其他机构合作建立静脉病中心,利用快捷的高铁把服务网络拓展到全国。
此前八点健闻专访了宋冬雷,今天发布对张强的专访,看看他探索的新路是什么样子。
梅奥不是圣经,医院不是必须的
八点健闻:您跟冬雷脑科都是先做多点执业,再投入线下实体,但路径不一,冬雷脑科是自建医院,而您是投资诊所,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选择?
张强:医生集团主体是医生团队,优势在于技术和服务,天然是轻资产属性。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项目,冬雷牵涉到的科室很多,又是高风险的领域。我们的产品是静脉曲张手术,技术革新以后,可以做到局部麻醉,对硬件的依赖性相对轻,对人的依赖性更重。所以全国有12个静脉病中心,但只需要上海和北京两个医生团队。医生是流动的,是共享型轻资产模式。我们的发展方向是日间手术,做完就可以走,这是未来的趋势,在美国80%的手术在日间就可以完成。我们很早就在探索日间手术,甚至2015年第一次融资5000万的时候,就打算做中国第一间独立的日间手术中心。
八点健闻:后来为什么把融资退了?
张强:一是中国目前没有独立日间手术中心的执照;二是重资产的投资不是我们的优势。医生集团的建设上还没有成熟,包括流程管理、培训体系,都还没成熟,这时候搞重资产的投资,风险太大,不是我们的长项,而且会耽误医生集团的建设,所以退回去了。
到了2016年,又一笔融资进来,就是投整体的医生集团建设。2017年下半年,开始做诊所,在所有的医疗机构里,诊所是最轻的。
八点健闻:诊所对医生集团能带来哪些促进?
张强:首先是线下有了自己的场所;二是有医生过来,过去都要挂在人家的平台下,但现在可以挂靠在自己的诊所。此外,可以借助诊所去谈商业保险、做培训基地,功能还是很多的。
但不管怎么样,还是以医生团队为主导,诊所只是医生集团的实体项目,医生的工资是集团来发,不是诊所发,医生是独立于机构的,这跟国外凯撒医疗的模式很像。
△张强医生 图片来源:张强医生集团
八点健闻:未来会自建医院吗?
张强:资产轻重是相对的,当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,也会考虑专科医院。
就像冬雷脑科医院对他公司的目前实力来说,是重资产,但发展到一定程度,又变成轻资产了。
对我们来说,投重资产一定不是战略方向。未来还是以医生集团为主,技术主导,实体、保险都是配合的。医院不是必须的。
八点健闻:我看到过您的一个看法:“梅奥诊所一年百亿美元收入很诱人,也是我们早先成立医生集团的目标之一,但现在我的想法已经改变,中国医生集团的出路很可能并非一定要成为中国的梅奥”。具体来说是什么样的?
张强:梅奥也面临挑战,比如互联网的发展、人工智能的发展,整个医院的业态也在发生改变,所以我们不能把梅奥就当做圣经。时代在变,有时是可以弯道超车的。像我们这样的专科,本来就是轻资产模式,可以快速扩张,为什么一定要搞个医院呢?
病人第一来源是口口相传
八点健闻:您规划中的医生集团是什么样子的?
张强:一个大型的医疗集团,但重心不是医院,是人,是以医生培养、管理体系为主导的。就像Nike一样,核心不是工厂,而是技术创新、培训体系和管理平台。
八点健闻:你们怎么吸引医生?
张强:医生集团天然的属性是医生比较自在,因为自己当家做主嘛。两个方面,一个我自己就是医生出身,了解医生希望一个什么状态;第二提供培训机制,让医生有成长,获得业内的影响力。
八点健闻:收入呢?
张强:我们的阳光收入比公立医院要高很多,不允许灰色收入。
八点健闻:我采访宋冬雷时,他说希望给医生公立医院阳光收入的2-3倍。
张强:那肯定是有的。
八点健闻:病人从哪里来?
张强:依靠口碑和品牌,我们2018年做了统计,病人来源第一位的是其他病人介绍的,占30%。第二位是自媒体。
八点健闻:从合作平台来的有多少?
张强:不到10%。
八点健闻:担心过病人不够吗?
张强:我一个人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,规模扩大了要考虑一下,但总体来讲,这不是我们最担心的。
八点健闻:那最担心什么?
张强:培养体系、管理能力,公司本身的实力是第一位的。
八点健闻:静脉曲张这个病的病人规模有多大?
张强:在美国是总人口的20%多。在中国,上海九院做过一个统计,接近10%。人群是很大的,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都会有这样一个病人。只是以前开刀太残酷,抽筋、并发症很多,复发率很高,技术上不行,不痛不痒的时候,很多人不去治疗。现在技术上已经比较简单,但价格还是一个门槛,如果不是太痛或者说太痒,有些人还会再等等。另外一个,我们的品牌还没有让很多人知晓。
八点健闻:价格怎么定?
张强:全国统一,医生每次诊费500元,手术费28000元。
八点健闻:会要求医生每次服务多长时间吗?
张强:按照我们的流程走下来,完成每一个步骤,门诊大概是半小时一个病人,特殊病人还可以延长。
八点健闻:现在接医保了吗?
张强:还没有,暂时不考虑。
八点健闻:商业保险呢?
张强:很少,只有5%多,因为商业保险本身规模小。
八点健闻:其他都是自费的?
张强:对。未来医保、商业保险都会上的,只是这个阶段还没到。等商业保险规模再大一点,医保再合理一点,就是我们医生集团真正爆发的时候。现在做内涵建设,做布局,等那个时机。
八点健闻:你们估值多少?
张强:如果今年底再融资的话,应该是10个亿左右的估值。
八点健闻:融到的钱花到哪里去?
张强:要投诊所,还有人才培养。
八点健闻:目标是几个诊所?
张强:现在4家,3年内到8家。
八点健闻:现在医生集团盈利吗?
张强:略为亏损,主要是在扩张,投资诊所、做人才储备。如果不投诊所,那肯定盈利了。
医生集团能不能井喷取决于国家政策
八点健闻:看张强医生集团过去的发展,经历了很多转变。一开始做多点执业,后来想开日间手术中心,再后来想孵化子医生集团,现在又聚焦到静脉病。为什么放弃孵化了?
张强:现在谈孵化还太早,因为我们自己还没有做好,怎么去孵化别人?
八点健闻:做好和没做好之间的这道坎是什么?
张强:至少先做到静脉病全球第一。从规模上,一年5000台手术基本是能到世界第一了,规模达到很容易,但还需要有内涵,就是整个团队的学术水平,包括应用的技术在世界上属于什么层次,在世界静脉病大会上能不能做主持发言等等。
八点健闻:你什么时候把这件事情想清楚了?
张强:2018年下半年。
八点健闻:什么东西促使你去想?
张强:经营过程中的思考,因为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,所以要聚焦到最核心的地方。
2015年业务做得挺好,2016年开始扩张团队,反而造成困惑,人家说你们医生集团到底干什么的?像冬雷脑科就是看脑子的,很清楚,我们是四五个专科,记也记不住,品牌反而被稀释了,把静脉病也稀释了。
这个过程中,主要是思维的改变,自我认识的改变,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。改变最难,隐隐约约觉得应该这么做,但走不出来,就像数码相机最早是柯达发明的,但是舍不得放弃传统业务,最后整个公司都没了。
八点健闻:什么样的情境下最终决定把子医生集团剥离?
张强:自己认知到了一定高度。现在做多学科,还是等品牌起来以后,再去扶持他们,哪个速度更快?是现在0到1帮助他们,还是将来1到10 去扶持?这就是战略上要思考的。
我们团队讨论了很多次,反反复复挣扎了很久。到2018年下半年,我们四周年以后,就定下来。
将来我们可能也会再孵化,但一定是中后期了。
八点健闻:做医生集团四年多,有没有碰到特别大的困难?
张强:最大困难就是自身认知覆盖到的东西太少,我知道是不够的,但不知道不够的地方在哪里;此外,每次做改变的时候,就要取舍,会失去一些当下的利益,比如说我们子医生集团分出去,他们都已经开始盈利了,这个时候拨出去,一大块业务就没有了,这是很大的挑战。这是企业家碰到的问题。
八点健闻:现在是四年多里状态最好的时候吗?
张强:状态是越来越好,公司不断变化,就像一个雕塑作品,越来越像样子了。但人是越来越累,因为想的问题越来越深入。
八点健闻:跟在公立医院做科室主任的时候相比呢?
张强:完全不一样,现在世界更大了,心更大,目标是做世界最好的,原来就是院长赏识一点,科室做得好一点就当做目标了。
八点健闻:现在个人收入和过去相比有变化吗?
张强:现在比以前赚得少了,我赚钱最多的时候是刚开始自由执业的时候,后来成立医生集团,要拿出来发工资,所以我的收入是下降的。但单干就没意思了,人还是要有点追求,现在做的是一种情怀,社会影响力,中国第一个医生集团是我创立的,这是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。我们讲马斯洛人类需求学说,最后就是你有没有对社会有所贡献,有没有自我实现,你的才华有没有带动其他人。
八点健闻:现在还会有医生找你咨询做医生集团的事吗?
张强:很多。我一般会给他们泼点冷水,医生集团困难很多,而且对人的要求很高,凭三甲医院这点功底,出来心态还是要格式化,重新学习,主要是几方面:一个是领导力,一个是格局,如果只是想多赚点钱,那你在医院拿拿回扣更容易。还有就是创新能力,同样的技术,跑到外面来,人家到三甲跟你有什么区别?你必须要超过原来的技术,才有生存空间。大部分人是做不到这三点的,如果真有这种能力的人,那就帮他一把。
八点健闻:未来医生集团的规模会有多大?
张强:美国是20万个,中国现在有几百个,能发展多大,取决于国家政策,如果政策说要让医生解放出来,那几十万个医生集团都能出来。一旦医生的编制没有了,灰色收入没有了,那就是大量的人力资本自由组合,中国医生集团的发展就会井喷了。
王吉陆|撰稿
微信号:wangjilu006
我们尊重原创版权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
王吉陆|授权转载
微信号:wangjilu006
左志英|商务合作
微信号:zzy4149